该剧第一季于2019年播出,获得了当年金钟奖“最佳迷你剧集奖”“最佳迷你剧集女配角奖”与“最佳戏剧类节目剪辑奖”三项大奖,两季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
它不像这些年那些烂俗的大女主剧集,而是讲述了 39岁、在台北打拼但一事无成的台南女儿陈嘉玲的成长故事。 没车没房没孩子没老公,即将进入人生下半场的她,要怎么规整自己的生活?
《俗女养成记》预售👆
这部剧改编自台湾作家江鹅的同名原著 《俗女养成记》。和 江鹅略显“奇怪”的名字一样,她的人生也没有循规蹈矩,70年代出生在台南的中药房家庭,在前半生,她是职场三头六臂的OL(office lady),然后用文字,证明了“这只野生自来鹅并不输正途功名出身有产销履历认证的有机鹅。”
在理想国出品的《俗女养成记》简体版书封上,有这样一句话:
在此郑重邀请你,把握有限的今生,先一起耸耸肩,挺这个既优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吧。
就像这句话一样,这是一本写给所有普通女孩的情书,如果你打开《俗女养成记》的第一页,引入眼帘的就是两个词:“Smile,please”,你也会暖心一笑。
江鹅客串《俗女养成记》
在书中,她写过去发生的事,写女孩与阿嬷的日常、写在大人面前学乖的女孩心态、写她女性意识的初启蒙.....没有江鹅的这本小书,人人都爱的陈嘉玲就无从谈起。
书中的“我”让很多女孩看到自己:
接受中式传统家庭的教育,剩菜放很久也舍不得扔掉,小孩子乐意帮大人做事,因为觉得自己很有用;
阿嬷问“我”想嫁给话多的还是惦 (安静)的,因为喜欢杨过和小龙女,回答说要嫁 惦的,被阿 嬷嫌弃,赐下警语“搭你歹(苦命)命啊”,出去吃酒席都要看人家有钱不有钱的 阿嬷却从未要求“我”嫁个有钱人;
有邻居阿姨告诉“我”,“女性在家庭中如何避免成为苦命人,关键在贞操”;
当看到妈妈打排卵针,“我”的反应“并不乐意去默认这个父权结构,而是当绑在十字架上的人是自己母亲的时候,就觉得无论如何可以先下来真是太好了。”
那些细碎的、散落在回忆中的女孩心事,被江鹅一一捡起,在各种可与不可对人言的人生细碎里,写出了一个女孩如何一点点长大,慢慢窥见并进入成人的世界,检视那些发生在自身的,关于亲情、爱、婚姻、尊卑伦常、人情世故等诸多教养与束缚,一步步变得自知自明,自如自在,真实而舒展。
《俗女养成记》书中的“回忆杀”插画
《俗女养成记》告诉我们:你不必长活成大人期待的样子,勇敢地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好。
Smile,Please~
我“爱”江鹅的原著散文,那些书里的文字让我这个同是六年级的女生心有戚戚焉,嘴角笑着、眼睛却泛着泪,那是一种被人了解,被人牢牢接住的感觉。也是这本书开启了这段奇幻旅程。
——严艺文(《俗女养成记》导演)
她的文字深入人,懂人,偶尔带点超然,却又踏踏实实。这次她透过这本书,再次展现无与伦比的观察力。说实话,生活当然可以日复一日流水账般没有高低差地过,但她总有办法在这样的日常,说出一篇篇精辟的领悟。赞叹生命之美的净透,再来反手一拍的自嘲,让人爱不释手,又认同不已。这就是江鹅,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迷人魅力。
——谢盈萱(《俗女养成记》主演)
今天分享一篇剧评~剧中和书中的俗女,都在过着自己闪亮亮的人生呀!
“这是我的人生,关你屁事啊!”
文/Purple
只要表面上和大家一样,
我们就会感到安心
其实在故事开始的时候,陈嘉玲并不算“一事无成”。
尽管没车没房没结婚没小孩,但她有一个交往四年的男友,两人感情稳定;“董事长特助”的工作,她也做得游刃有余。
生活当然有很多不如意,比如和男友的关系越来越像室友,比如“特助”表面光鲜,实际要帮老板和老板娘处理各种各样的私事,得不到尊重,但是,只要顺着这样的方向再努力一下,说不定就能发展成,乡下女孩扎根大城市的励志故事。
陈嘉玲的确也是这样做的。第一季第一集,她去参加前男友的婚礼。大学同学们聚在一起,不少人的孩子已经上了小学,有人劝她早点结婚:
“女生没有工作,起码要有家庭”
“嘉玲有工作啊”
“当秘书是能够升官喔?是还能够做几年呀?”
“起码要有家庭”,就算现在的人生“动弹不得”,只要结婚了,就不是一无所有,大概是抱着这样的念头,她在回家后,借着酒劲跟男朋友求婚了。
后来,她顺理成章地戴上了婚戒,试起了婚纱。站在男友妈妈为他们买的婚房里,她雀跃地喊:“你知道我多想在台北有一个家!”
她就快要拥有,在别人看来“及格”甚至是“良好”的人生了。只要多忍受一下男友妈妈的控制欲,对激情少一些期待,咬牙把工作做下去就好,就像许多人都在做的那样。
人生是需要妥协的,这是我们常用来宽慰自己的话。
大到工作和结婚对象,小到婚纱的款式、晚餐吃什么,每件事都可能不会如愿,在面对选择时,我们也习惯于选择更安全,而不是更想要的那一个。
张爱玲有句话常被引用,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,上面爬满了虱子。”
好生活似乎是明确且有标准的,我们都知道虱子的存在,可是,为了实现这样模板式的生活,又不得不忍受它。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写过,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,会比较轻松,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。尽管也会有各种不满,但只要还在轨道里走着就不会迷路。
然而,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,那未来就难以预测,说不定会面临更严重的生存难题。
所以,只要表面上和大家一样,我们就会感到安心,就算一地鸡毛,也能闭着眼睛、随波逐流地走下去。
就像黄丽群在小说《猫病》里描述的,不少人是“早就向命运递上降表的”,“连一点冒犯的动念都没有了,只希望对方不要主动来践踏。”
对未知的恐惧盖过了心底的渴望,于是我们只好一边委身于并不自在的生活,一边麻痹自己说,现实就是这样。
因此,即便没有相似的遭遇,我们也能对陈嘉玲正经历着的挫败和压力感同身受,还会在她准备结婚的时候暗暗松一口气,祝贺她终于不用继续“一事无成”。
认清一种生活的弊端是容易的
困难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生活
然而,《俗女养成记》的故事之所以动人,是因为在最后关头,陈嘉玲主动选择了“失败”。
当她越来越发觉自己并不想要过这样的生活,结婚也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,她跟男友提了分手,也辞去了工作。
就算已经39岁,在前途未卜和继续勉强自己之中,她还是选择了许多人想选又不敢选的那一个。
这样的选择并非没有代价。
在最初的释放和兴奋过去之后,失业又失恋的她真正迎来了人生的低谷:找工作处处碰壁,没有勇气出去约会,窝在家里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。
在回台南老家过年的车上,她忍不住跟弟弟大哭:
“我已经40岁了,没有公司会栽培我,我也没有办法转行了,我年纪大了,没有力气谈恋爱了,要花多长的时间去遇到一个人,然后进入一段关系。”
陈嘉玲不想再勉强自己过结婚生子,努力工作的模版式生活,却发现,新生活在哪里,她并不知道,而这,也同样是困惑我们的问题。
《俗女养成记》的原作、编剧、导演、主演,按照台湾的说法,都是六年级生,也就是70至79年间出生的人。这个故事,充满了六年级女生的生命经验。
那是台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,用原书作者江鹅的话说,她们这一代的女孩,是“和台湾经济一起从尘里土里乒乒乓乓长出来的”。
随经济一起发展变化的,还有生活方式和理念。六年级女生所要面对的,和母亲、祖母那一代人都不相同,现有的生活对于她们而言,是充满了问题、无法再去模仿的。在新旧交替之间,她们只能彷徨不定地向前走。
和陈嘉玲一样,我们也身处在社会的飞速变化中,同样无法逃避这种割裂感带来的迷茫。
播客“随机波动”的一期节目《人的疆域,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》中做过这样的讨论:
“ 我们不知道该出走到哪里去,才能有一种新生活的可能。没有一种替代性的生活,告诉你说,如果你不想过今天的生活,还可以选择这个。
没有现成的答案,我们要去创造一个新的答案,这个答案不是简单的,赚钱就可以了、不生孩子就可以了、专心搞事业就可以了,而是一个我们还不知道它是什么的答案。”
认清一种生活的弊端,甚至抵抗它,都是容易的,困难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生活。因此,我们常常会陷入“看似有的选,其实没的选”的无力感中。
“就算被当作是失败者,那又怎样,
关你屁事啊!这是我的人生”
关于如何创造一种新的生活,《俗女养成记》给出了它的答案:在接受“做不到”的自己之后,始终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。
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什么是容易的,结婚、升职、买房、生子, 这些看似寻常的所谓“生命里程碑”,每一件都要付出许多努力和忍耐,还要加上幸运,才能完成。而且,这样的完成也并不承诺任何幸福。
深陷泥沼的陈嘉玲曾抱怨过,“我做错了什么……我一辈子认真地念书,努力地工作,我人超好的好不好……为什么这个世界对我这么不公平。”
太多的事情不能靠一己之力改变,但明知不容易,很多时候,我们还是无法面对“做不到”的自己。
就像江鹅在原著中写的,女孩们在种种期待中长大,“最终都长成不够圆满的女人, 经常觉得自己作为女人,总有哪里不够成材,对父母,对家庭,对子宫卵巢,对自己,人前或人后,自愿或受迫,总有我们抱歉的对象。”
我们常常搞不清楚人生的主次,忘记了相比起成为令人羡慕的别人,对得起自己才更重要。“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,那还会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?”
下定决心回台南老家生活的陈嘉玲和妈妈有过这样的对话:
陈嘉玲曾用《侏罗纪公园》里的一句台词宽慰替她担心的妈妈,“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。”
回到家乡的她看似狼狈,却以退为进地,为自己之前“动弹不得”的生活腾挪出了空间。未知同样意味着希望,在糟透了的人生谷底里,一切似乎重新流动了起来。
尽管两辈人之间仍然有许多摩擦,但家人们接受了她退婚和回台南的选择;
爱情好像也到来了,虽然对方只是普通的离异中年男人,两人刚开始在一起时,他尚处在失业之中,后来才找到学校棒球队教练的工作;
她也找到了人生下半场的新起点,成为一名英文导游,即使和同事们比起来她已经不再年轻,开始的工作尝试也并不顺利。
陈嘉玲的新生活绝称不上是逆袭,她依然是那个被生活反复蹂躏的小可怜,但不同的是,现在她所做的一切,都遵从了自己的心意。
第二季第一集里,她误会男友将要求婚,紧张地拉着弟弟讨论,最后得出了结论, “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犹豫、怀疑,都不要答应,决不妥协。”
相较于和外部的对抗,很多时候,创造一种新生活,更像是自我搏斗。
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选择,除了存在无力改变的结构性问题之外,也因为我们不愿意正视自己。
在前进不了的时候依然不愿看向别的方向;就算勉强自己,也要挤进某种标准的“生活坐标”;比起让自己失望,更不想让别人失望。
因为不愿意做出取舍,我们主动设下一道道障碍,阻止自己过想要的生活。
导演严艺文曾说过:“通过这部戏,我希望当每个人四十岁的时候,可以把那些肩负在身上的东西放下来, 就算被人家当作是失败者,那又怎样,关你屁事啊!这是我的人生。即使别人不喜欢你,辜负别人期望,又怎样,能否先让自己开心就好。”
人生不会因为一个选择就一帆风顺,生活也不总是美好,我们能做的,只有诚实地接受“做不到”的自己,理直气壮地享受失败,然后不妥协地好好生活下去。
参考资料
参考资料
1.《被讨厌的勇气: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》|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康
2. 爆笑喜剧《俗女养成记》:“能够活得不违背自己的心意,不勉强自己,就已经很棒了”|ELLE
3.【随机波动050】人的疆域,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|播客“随机波动”
导筒微博正在进行
《俗女养成记》抽送活动
点击原文链接前往
长不成别人期待的大人,做个俗女也很好
《俗女养成记》
👇暖心预售👇
「导筒」微信号 directube2016
福利 | “全球电影节官网,VFX&CG行业网站以及海外流媒体推荐”合集资料包分享
推广/合作/活动
加微信号:directubeee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